教育部的通知,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进课堂

萨纳斯 时间:2019-04-03 09:06:15 浏览:936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对全国中小学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意见和要求。采用“互联网+教育”,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助力地区之间教育教育资源公平,有利于缩小城乡教师应用能力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用触摸屏换成电子白板,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不足,用互联网的“名师课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信息技术融合教育教学,可以更加便利实现教育公平。信息技术正在大步走进课堂,逐步优化教学方式,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设计个性化的辅导。这种“新生事物”将直接冲击传统讲课模式,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提出新的要求。

毫无疑问,应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必须掌握的能力,大数据、信息化的创新功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由教转向“育”。但是,这种转变造成的“溢出效应”,使一些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老少边穷岛等地区乡村学校的教师。

 

信息技术进课堂是教育革新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教学与传统的授课模式相比,具备更先进的课程安排、更科学的授课模式和更精炼的学习资料,能够更好的开拓落后地区学校的学生眼界,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

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一些教师观念陈旧,不理解这种新变化,特别是一些老教师辛苦育人几十载,遇到新式的教学形势,不知道自己在教学里的“脚色”,认为“不如一块触摸屏更有水平”,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产生消极情绪,索性让学生自己看直播,把授课变成“轻松的听课”。也有的教师知识陈旧,遇到新型的习题,感到迷茫,遇到学生的疑惑,不知道怎样用适应学生能力的方法进一步解述。

 

信息化时代,确实给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不仅要求教师知识更新快,也要求教师成为“知识全面的通才”。在信息化教学里,教师的作用不再是教课的主力,而是教课的主导;不是只负责课上维持课堂纪律,课后批改作业,把自己定位成为一个“助教”,而是课堂的指挥者,能够有效调动课堂气氛,与“互联网+信息化”相互配合,开展新型的“双师教学”,有条件地引导学生学习适合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知识,解决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教师不宜“妄自菲薄”,而是要学会积极顺应这种新形式,拥抱这种新变化,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成为跨学科的“全科教师”。同时,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产业的“管”与“扶”,营造鼓励创新大环境。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