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2019圆满结束

萨纳斯 时间:2019-08-06 10:24:00 浏览:862

82日,“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2019”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落幕。本次会议以“A.I.+教育 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为主题,1场峰会,6场论坛,汇聚行业大咖与专家学者,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结合,以跨界融合推动教育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大势所趋因材施教正在成为现实

 

81日峰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以及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等政府部门领导先后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准确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律,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已经被写入国家战略。

 

年过九十的教育泰斗顾明远先生更关注“人”,他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技术发展会对教育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但教育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的本质,以及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能却是一以贯之,不会随时代改变。

 

 

大数据技术助力人才培养智能教学驱动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每个学生的个性有着充分了解,在“精准管理与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主题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勤华等嘉宾分享了如何实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治理方式的变革。

 

“提升教育公平,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以及教育公共服务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这是基础教育改革当前面临的三大难题,”陈丽表示,“而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破解这三大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如何在满足规模化教学的同时,兼顾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与智能教学系统”主题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唐杰、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景丽萍等嘉宾就如何应用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准确了解每位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学习需求分享了观点。

 

 

科技进步赋能教育评价 伦理教育保障健康发展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如何革新教育评价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在峰会致辞中表示,科技发展对未来社会的人才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教育评价也应随之改进,这需要整合多方面的科技进展赋能教育评价。

 

 

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质量评估”分论坛上,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李凌艳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人类发展与定量方法学系测量统计与评估副教授焦红、圣母大学心理学系定量心理学副教授张志勇等专家介绍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的飞速发展给教育质量监测带来了怎样的革新。

 

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衍生出了复杂的伦理、法律和安全问题。在“人工智能教育的制度、政策与伦理”分论坛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樊磊等专家献言献策,探讨当前人工智能在教育制度、政策以及伦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

 

 

此外,在“脑科学与语言教育”分论坛上,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白学军、浙江大学教授徐琴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舒华等专家聚焦脑科学与教学领域,母语/二语的学习与教育、正常儿童/阅读困难儿童的语言学习与教育、智能技术在儿童脑智测评中的应用等角度,探讨脑科学对语言学习与教育的启示以及转化应用,并展开了一场脑科学专家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跨界对话。

 

 

本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峰会已经落幕,两天的议程承载有限,带给与会嘉宾的启迪与思考却没有止境。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应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如何让每个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