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继续教育4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成长的。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从2003年江苏省首批试点助学专业,2009年在江苏省内率先试点自考综合改革专业,2010年全面启动向非学历转型,2012年以干部培训为特色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2015年获得“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018年获批“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开始向海外延伸,2019年在省内率先试点网络助学,每一步都是在自我突破和先试先行中摸索出来的,在践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五大职能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当前,“复工、自救”,成为眼下数以亿计的中小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国务院及时出台惠企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保障社会稳定。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响应国家政策,承担社会责任,急政府与企业之所急,为应对疫情献计献策。
疫情来临,苏州大学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继续教育处(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小组成员单位,针对各类继续教育学生特点,分类研究部署:一是,紧急在相关继续教育管理平台上开发学生健康日报系统,高效实现10802名自考生疫情信息采集和日报告。二是,紧急暂停成教新生的现场报道,一一通知到位。让学生通过系统完成“线上报到”、“线上缴费”,并进入线上平台提前开始学习。三是,暂缓成教医学类专业相关教学要求,待疫情结束后制定专属方案,为在职医护学生解决后顾之忧。四是,取消4月底之前所有面授培训计划,并做好充分沟通。非学历继续教育团队双线“作战”,一方面组织人员专攻线上培训,另一方面组织策划团队研发疫情及社会治理相关专题,为服务后续的线下培训做好准备。
长三角地区企业众多,为应对“复工潮”后抗击疫情的新挑战,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地陆续出台文件,鼓励复工企业开展在线“防疫”培训。我校第一时间组建专业团队,借助已有信息化平台,发挥“课程资源”和“技术服务”两个优势,为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的疫情防控在线培训平台定制服务。通过对培训的全程量化考评,为企业安全复工保驾护航。上线不到一个月,已累计服务100多家企业,近10万名员工。
除定制企业培训平台以外,我校还同步在“苏州大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苏州大学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提升云平台”等现有平台上线“防疫”课程专栏,扩大资源的社会共享力度。同时针对企业员工需求,通过“互联网+职业培训”打造“云课堂”,为员工职业技能提升助力。
从2013年开始,为了解决成人在职学生的工学矛盾,我校陆续启动成教网络课程建设。2014年,学校正式制定继续教育信息化整体方案,以“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为原则,以平台建设为牵引,针对不同办学类型,分步推进教学方式改革,推进线下管理流程重塑,希望让所有学习者都能享受信息化带来的红利。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一套集学习、管理、宣传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包括三个管理与教学系统、两大在线学习平台、四个官网(群)、三个官微(矩阵),相互之间既能“各司其职”也能“信息交互与联动”,基本实现了全终端的学习平台、全流程的线上管理。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也为学生(学员)提供了便捷的学习体验。
落实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以下几方面:首先,信息化建设需要采取顶层设计,而不是流程的堆砌,能够将我们继续教育的各个业务板块纳入到信息化范围之内。其次,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在“重视+统筹”的基础上,遵循信息化建设的规律,重塑工作流程,才能有效地推动下去。最后,在物质保障上,学校资金支持、设备完善是支撑高质量信息化的必要条件。总之,信息化建设永远在路上,使用并不断完善才能保持平台的活力,发挥更大价值。
从自身内部来看,尽管近五年来我们在不断转型,从学历到非学历,从单一的干部培训到行业产业培训以及专业技能培训逐步开拓,非学历占比已经超过70%,其中干部培训、师资培训等占近80%,这些培训项目主要都是面授。这说明我们的某些项目优势明显,但如果一直满足于做“擅长的事”,优势将会变成短板。这次疫情的考验也暴露出我们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主动拓展新领域的驱动力还不够。从外部来看,各高校办学模式趋同,很多项目可替代性强,各个高校自身的特色挖掘还不够,没有实现“差异化”发展。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压缩规模,提升内涵。以“优生”的理念,“共生”的方式,创造继续教育“新生”。
从技术上来看,我们还有很多继续完善的空间。比如为了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大批量学生一起线上学习,宽带速度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卡顿现象。其次,便是直播平台受限的问题,我们也在这次疫情中及时做了部署调整。另外就是在线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后期将针对性地加强优质资源的补充,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线上教育提供的是一种新的选择和便捷的方式,他的出现不是对“线下教育”的替代,而是一种补充和丰富。无论线上还是线下,课程的“精神内核”没有变,教与学的基本规律没有变。未来教育的发展,在方式上有赖于线上、线下更加有机的结合;在内容上有赖于更加系统的学习设计和科学的资源整合;在学习支持上有赖于更加专业的服务和沟通。当学习资源不再稀缺的时候,精准的供给和专业的策划将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所高校,它的线上教育和课程也需要有自身的“特质”,不能简单的“拿来主义”。
苏州大学继续教育4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成长的。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从2003年江苏省首批试点助学专业,2009年在江苏省内率先试点自考综合改革专业,2010年全面启动向非学历转型,2012年以干部培训为特色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2015年获得“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018年获批“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开始向海外延伸,2019年在省内率先试点网络助学,每一步都是在自我突破和先试先行中摸索出来的,在践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五大职能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目前我校继续教育已形成了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培训、出国留学培训全面覆盖、一体四翼的办学格局,通过各类办学形式交叉、融合、互哺,搭建了一个立体互通的体系。学校将继续教育定义为高等教育的“延伸层”,是跨度最长、层次最广,也是最能体现学习者自主性的教育。在“延伸层”的框架中,我们努力拓展发展空间,建立了29个国家级、省级各类基地,2个分院,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向外延伸,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过去五年,我们借助信息化和国际化两大战略,完成了从“学历为主”到“非学历为主”的转型。2020年,我们重点要完成“宽口径”的布局,让各类学习者在苏州大学都能得到满意的学习体验。未来五年我们将依托基地和专业化队伍,在学校的规划指引下,着力在“厚基础”上下功夫,打好继续教育转型升级“组合拳”。
首先,要发挥专业化的培训学院优势,汇聚优质课程、打磨教学服务,培育一批高端化、有特色的培训项目,努力做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其次,是站在国家级基地的高度,树立战略眼光,在“2+2”出国留学培训项目的基础上,扩大“1+X”硕士培训项目,尝试开展“2+0”国际硕士项目,为社会输送才高行厚的国际化人才。最后,是厉行改革、做好试点,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争做学历继续教育的“试验区”,厚植实践人才培养沃土。同时,还要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精细化管理,拓展混合教学模式的培训项目。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越挫越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战“疫”特殊时期,我们迎来了一堂特殊且意义深远的责任课。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苏大力量、苏大精神,下一步,苏大继教院将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精细化管理,拓展混合教学模式的培训项目,为保障社会就业稳定助力更多能量。